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产业多点开花群众增收有路
发布时间: 2022-11-24 07:20

蓬安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让“家门口增收”成常态

产业多点开花群众增收有路

村民在地里劳作。周亮摄

无人机为农作物施肥。周亮摄

●汪泽民周亮彭圣洲

11月22日,蓬安县锦屏镇中坝社区,数十名村民正在蔬菜基地里劳作,现场一派忙碌景象。产业的发展为周边群众带来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萝卜种植从播种、覆膜到勾苗、收获都需要人工。”当地一名村民说,现在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

近年来,蓬安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任务,立足资源禀赋,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多点开花,农民多渠道增收。

A睦坝镇:建设全县重点粮油产业基地

小雪时节,正值粮油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11月22日,走进蓬安县睦坝镇现代粮油产业园,碧绿葱茏的小麦出苗显行,壮壮实实的油菜苗长势喜人。

“嗡……”田地上空传来的声响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只见一架植保无人机正精准地在油菜地上空来回穿梭,雾化有机水溶肥被均匀地喷洒在油菜上,整个过程快捷高效。

“相较传统人工作业,无人机喷洒有机水溶肥,不仅大幅度节约了人力物力,还避免了漏喷、复喷现象,提高了施肥效率。”植保无人机操作人员介绍,这台无人机可从事喷药、撒种、施肥等多种农事作业,每小时可喷洒100余亩。

在睦坝镇现代粮油产业园里,除了无人机“大显身手”,智慧农业的新装备更是随处可见。

“这是我们今年启用的智能监测站,由虫情信息自动监测系统、智能孢子测报仪、苗情监测系统、电子性诱采集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站以及田间小气候监测站大数据平台组成。”蓬安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相关负责人指着一个被防护网围起来的区域介绍,监测站利用物联网系统,安装在农田里的土地传感器、360度高清摄像头、微型气象站、远程拍照式虫情测报灯等智能装置,能实时监测农业生产中所要关注的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等情况,有效缩短灾情测报周期,大幅提升精准监测、科学防控和农业灾情预警水平。

“我们大力推行绿色化、规模化、科技化‘三化’模式,致力将优质粮油打造为‘金字招牌’。”睦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蓬安县重点建设的现代粮油产业基地,该镇全域推行机械化生产、智慧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精心打造出集粮油选、育、种、收、加、存、销等功能于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粮油基地。2021年基地实现粮油产量1.2万吨、产值3540万元。

据悉,睦坝镇现代粮油产业园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科研院所”“土地入股”等多种经营模式,通过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利、合作赚现金等方式,构建起联农带农富农的长效机制。目前,睦坝镇共有3家龙头企业、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家庭农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7元。

B兴旺镇高石坎村:能人返乡发展蔬菜产业

11月23日,兴旺镇高石坎村田地乐种植养殖农民专合社的蔬菜基地内,几十名村民正在忙着采收莲花白。大家一边说笑,一边干活,在家门口就轻轻松松挣了钱。

采收的莲花白经过打捆、装筐、称重后,很快就被装上前来拉菜的货车。连日来,田地乐种植养殖农民专合社蔬菜基地内的莲花白、儿菜等时令蔬菜迎来丰收季。

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众多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响应号召,回到家乡创业,为乡村增添生机和活力。高石坎村的杨权就是其中一员。他找准市场定位,主动追求创新,在家乡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舞台,通过有机蔬菜种植走出一条富民兴村路子。

在高石坎村,提起杨权的名字,村民们都称赞不已。杨权是田地乐种植养殖农民专合社负责人,被当地群众誉为种菜带头人、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杨权早年在外地做蔬菜批发生意,通过市场调查,结合自身优势和未来发展前景,将返乡创业的目标锁定在蔬菜种植上。于是,杨权毅然返乡创办了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主要种植时令蔬菜。“蔬菜的生长和收获期,需要大量人力,平均每天30余人务工,忙的时候80多个人,人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杨权说。

“流转土地,加上务工收入,每个月至少可以挣1500元以上。”村民杨明琼说,有了双份收入,她感觉很安心。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谈到今后的打算,杨权表示,合作社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品类,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近年来,兴旺镇始终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通过产业集聚、培育龙头、优化服务、增强活力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兴旺镇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了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目前,兴旺镇的生猪、粮油、桃李、蚕桑、青花椒、柑橘等产业蓬勃发展,效益好、产量高,逐渐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C塔子山社区:农旅融合鼓起群众“钱袋子”

近日,笔者走进相如街道塔子山万亩柑橘产业园,干净整洁的园区道路随地势蜿蜒起伏,目之所及全是金黄的柑橘,一派“绿树枝头万点金,满山尽披黄金甲”的景象。

位于嘉陵江畔的相如街道塔子山丘陵地带,是蓬安县比较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之一。过去,由于品种单一,且多是农户自发零星种植,柑橘产业未能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2012年开始以村为单位进行推进。2018年,我们按照整村推进的战略定位和打造产业集中区的要求,打破土地的村、组界限,成片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发展晚熟柑橘产业。”塔子山社区党支部书记付勇介绍,柑橘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发生转折的起点。

“从农资采购到施肥、除草等管护,都是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标准实施,尤其提倡采用生草栽培、人工除草、物理防虫、施有机肥等生态种植技术,确保了果品是纯天然的优质农产品。”付勇表示,经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目前塔子山柑橘产业园除了种有春见、不知火外,还有口子津、五月红等十余个品种,年产量能达到500余万公斤。

塔子山万亩柑橘产业园撑起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

11月23日,在塔子山万亩柑橘产业园里,当地村民正忙着采摘,装满柑橘的箩筐整齐码放,准备销售。村民付龙政说:“产业园的建设,不仅修通了路,还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坚持科学种植,只要肯吃苦,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村民付三全说。

“按照地300元/亩、田500元/亩的标准进行流转,园区每年的土地流转金就将近100万元。老百姓还可以就近打工,每年的收入平均达到了6000到8000元。”付勇介绍,实实在在的收入让老百姓尝到了柑橘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付勇说,塔子山社区所在的相如街道晚熟柑橘产业园,处于“百牛渡江”旅游环线上,是蓬安县脱贫奔康示范园、农旅融合示范园、乡村振兴示范园“三园同创”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近年来,该园区依托晚熟柑橘产业,发挥县城近郊优势,主动融入“百牛渡江”旅游外环线建设,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经济。通过道路美化绿化、农房风貌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提升村庄形象,精心设计打造标志性农旅景观景点,培育农事体验、农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当地实现了园区变景区、家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